張曉平是己故著名扎染大師張宇仲先生之女,生于1948年,中級工藝美術師,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,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-自貢扎染技藝項目省級傳承人,自糼隨父學藝,從亊自貢三染【扎染,防染。拔染】的設計和制作工藝,深得其父扎染技藝之精髓。在繼承父親扎染技藝和藝術風格的基礎上,有所宊破和創新,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染色,扎纈方法和操作規程。將蜀纈嚴密細致的特點與現代粗曠活潑的抽象效果巧妙結合起來,以針代筆,以色代墨,以多層次,彩色染色結合創新的扎纈技藝,使其扎染作品色彩,色暈,千變萬化,絢麗多彩,人物,花,鳥,蟲,魚等各種精美壁畫古撲大方,線條流暢,柔美,既保持了傳統扎染強烈的民間和民族特點,又把扎染以實用為主發展到實用與藝術相結合的工藝品,在國內外獨樹一幟,形成自己獨特的扎染風格。
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,先后為自貢扎染工藝廠,自貢毛巾床單廠,德陽,簡陽,成都等地傳授扎染技術,培養扎纈和染色骨干。并受四川美院,自貢師專,成都文化產業學院的邀請,傳授扎染和彩色印花等專業技藝。
張曉平在實踐和革新中刻苦鉆研專業技術,設計制作了大量的實用工藝品和扎染藝術精品。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多種展覽和評比,十佘次獲得部,省,市級的多種獎勵。
張曉平的扎染作品 【粉蝶】,【變形菊花】,【變形牡丹】等數件作品被四川省博物館,重慶博物館收藏。
1991年8月,隨中國文化部代表我國在‘毛里求斯’ 進行扎染展覽,并進行扎染技藝表演和文化交流,將自貢扎染藝術推向國外。
主要獲獎作品和榮譽:
1988.11.10 榮獲四川省職稱改革小組頒發的中級工藝美術師;
2015年 參加工藝美術大全四川篇中自貢扎染技藝的編撰文稿;《自貢扎染技藝》和張宇仲合作《四川民間藝術調查》兩書正在發行中;
自幼受父親張宇仲的影響,對民間染纈工藝情有獨鐘,在少年時期已能掌握民間染纈的基本工藝;
1979年 同父親一起參加四川省美研所“藍印花布研究項目——扎染的開發和研究”。收集整理出民間“竹簽畫粉稿”、“鏹水花”等十幾個品種。
通過對中國古代民間扎染資料的收集和整理,在繼承民間傳統的基礎上協同父親完成了扎染技法和染色的創新。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扎纈、染色方法及操作規程和質量標準。制定出扎染的工藝流程為:設計—制版—剪裁—圖印—扎纈—染色—拆線—平整—成型—平整—檢驗包裝,共11道工序。根據不同的染纈技法和扎染效果,將自貢扎染染纈技藝初步歸納為:撮、串、疊、塔、絞五大技法。輔與竹簡、竹片、掛鉤等工具來完成各種扎纈需求;歸納創新的扎染工藝和技法記載于《自貢市輕工業志》以多層次的彩色套染染色技藝突破原始的單色染色。形成了自貢扎染的獨特風格。
1978年研制恢復的“掛鉤扎”(魚子纈)扎染和服腰帶出口日本,并培訓“掛鉤扎”技工10人,為自貢扎染事業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;
中國,即中華人民共和國,
陸地領土包括中國大陸及其沿海島嶼、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各島、澎湖列島、東沙群島、西沙群島、中沙群島、南沙群島以及其他一切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島嶼(包括釣魚島、黃尾嶼、赤尾嶼),共約960萬平方公里。
所管轄的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公里(包括九段線以內的所有海域)。1949年10月1日起,國名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,人口約13億(2010),首都北京。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東方古國。中華文明與古埃及文明、古希臘文明、古印度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共同組成了人類在地球上的文明版圖。
最為可貴的是,中華文明雖然歷經朝代更迭、民族融合與戰爭動蕩,但是繁衍、發展至今未曾斷裂,不論語言文字、風俗文化、文學藝術、建筑風格,都可以順流而上,追溯到古老文明的風貌。因此,中國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。不論是古老的殷墟秦俑,還是巍峨的長城故宮,或是韻味十足的古鎮老街……都能夠讓游客體會到歷史的積淀和中華文化的魅力,在其中感嘆人類的智慧。
中國還是一個幅員遼闊的世界大國。廣闊的疆域容載著多樣的地形、地貌與氣候。
在中國,人們既可以策馬草原,感受風吹草低的豪情;也可以西進大漠,聆聽悠悠駝鈴在長河落日下的回聲;更可以遠上青藏,在離天空最近的地方,感受最為純凈的人間天堂。在中國,人們既能夠問水九寨,看盡水的嫵媚繽紛,又可以拜岳泰山,攬盡天下風光。在中國,塞外尚且山舞銀蛇、原馳蠟象,海南卻正碧海銀沙、裙裾飄飄……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出無盡秀美、變化多姿的中國風光。